唐 汴州城——明清城墻之基礎
唐汴州城——明清城墻之基礎
唐德宗建中二年(781年),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對汴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“重筑”①;這次重筑又被稱為筑“羅城”②,主要是將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擴充,把汴河圍入城內。擴建后,城周長20里155步[8],城門7座。貞元十四年(798年),董晉接任宣武軍節度使后,為防止盜賊沿汴河兩岸出入城墻,又增設了兩座水門,并讓其幕僚韓愈著《汴州東西水門記》一文,專述其事。此東西水門即成為北宋東京內城東西墻上的汴河南岸角子門、汴河北岸角子門的前身[9]。重筑的汴州城就成了明清城墻的淵源,奠定了今日城墻的基礎[10]。
開平元年(907年),朱溫取代唐朝,即后梁,定都汴州,稱東都。后唐時期,李存勖遷都洛陽,降開封府為宣武軍駐地,仍稱汴州。936年,契丹滅后唐,立石敬瑭為晉帝,都汴,號東京。后漢、后周、北宋先后都汴,沿用東京稱號;到金才改稱南京。
轉載請注明:http://www.crochetonatrain.com/kfly/23.html